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著重強調了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強做優,推進5G、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建投資,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新基建的政策一經各省市區推出,熱度就在國內迅速飆升。從媒體報道來看,幾乎每一天都會有對新基建的解讀和深挖。更多的投資人和企業在關心有哪些行業進入新基建的建設范疇,也就在習總書記點名的前不久,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基建的三個方面:
新基建的三個方面
1、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比如,以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等。
2、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
3、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恰巧,筆者也在之前簡單描述過新基建的相關內容(移步超鏈接 34萬億新基建下,物聯網將無處不在),結合習總書記和國家發改委所傳遞的信息來看。首先,本次新基建所要建立的基礎設施重心發生轉變,不再是傳統的那套“鐵公基”,而是建立5G信號塔、近地軌道衛星、超級計算機等這些本質上比“鐵公基”更加富有上層建筑感的科技基礎設施。
另外,從國家發改委的第二條明確的范疇來看。鐵公基并沒有被發展的道路拋棄,文章前面也寫道,主要是重心的轉移,也就是本次新基建發展的重點是前沿科技。如果第一條可以看做只是建設前沿科技本身所需的基礎建設,這個基礎建設是從0-1,那么融合基礎設施就是從1-N。因為融合基礎設施,是將傳統已有的“鐵公基”進行升級改造,這個N可以是所應用的技術種類,也可以說是融合后“鐵公基”所發揮出的不同作用和效果。
這里亦可以舉例說明,在智慧交通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例如V2X車聯網,此前百度自動駕駛汽車在長沙運營時,在單車智能的基礎上,還利用傳感器、AI算法、5G等多種前沿技術升級紅綠燈、指示牌,用于補充自動駕駛汽車的視覺。同樣的,在智慧能源基礎設施方面,智能水表、智慧水務、智能電網這些都是通過在原有的計數表和電網“鐵公基”的基礎上進行升級后,實現1+1=N的融合效果和作用。
關于第三點創新基礎設施,這一點可以明顯發現,已經有很多省市區很早就已經著手建設了。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國內企業都開始采用國內的供應商,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華為,華為手機此前曾表示未來將會大力扶持國內供應商,使用國產零部件。
2019年12月,上海嘉定智能傳感器產業園正式啟動,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國內在傳感器等卡脖子技術上的重視程度。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工業大國,智能制造、工業4.0等產業即將啟動之時,相關人才的培養、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所以第三條的創新基礎設施或許是國內發展幾十年最為欠缺,也是最薄弱的新基建之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有實現創新基礎設施,才更快、更完善地實現信息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
在習總書記點名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之后,筆者和之前的觀點一致,更加堅定地認為,在整個新基建當中,物聯網將成為重中之重,并且無處不在。5G和AI技術雖然屬于獨立的技術領域,但是在新基建當中,它們更像是一種“工具”的存在,需要與物聯網融合才能發揮出更大的功效。對于智慧城市、工業物聯網、智能家居,物聯網才是其建設的內涵和魂魄所在,5G、AI決定了其高度和上線。換句話來說,物聯網才是新基建的1,從0-1可以說,是物聯網從無到有,而運用5G、AI、大數據等技術,才能把新基建所要達到的N種效果展現出來。
從大環境來講,新基建在抵抗疫情對國內經濟產生重大影響的情況下有著強心劑的作用,而且我們也看到了疫情期間物聯網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不再是紙上談兵,再次推動了非接觸經濟的崛起。同時,由于國內在傳統的經濟環境下,已經出現了發展瓶頸。所以,在脫貧攻堅戰吹響勝利的號角之時,物聯網代表的上層建筑新態也將成為未來國之重器。
4月23日,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與總裁魏哲家在《致股東報告書》上表示,在5G、物聯網、高效能計算、消費電子、車用電子五大應用領域中,臺積電認為2020年以物聯網(IoT)應用成長性最樂觀,預估有中雙位數百分點成長(15%左右)。
那么,如何建造、運營新基建下的物聯網,是本次新基建的基礎所在。如何凸顯5G、AI技術與物聯網的完美融合是本次新基建的高度所在。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行業和企業已經開始用雙手改變現狀、雙腳已經踏上了新基建的快車(下附新基建企業名單)。
圖片來源:特大牛研究院